最近幾年,盡管各類媒體上多有對日本百年老店和工匠精神的頌揚和渲染,但也有一些例外事件發生:“百年老店”夏普資不抵債,被富士康收購;“百年老店”東芝巨虧,并財務造假,已經淪落到倒閉的懸崖邊;“百年老店”尼康巨虧、松下不行了、索尼也在風雨中飄搖······
一 、日本百年老店為什么這么多?
據日本有關專家考證,日本百年以上的老店有26000多家,占全世界百年老店的80%。超過200年的有近4000家,300年以上的有1900多家,超過千年的企業有20多家。在世界范圍內歷史長的企業中,前三名均出自日本:金剛組(公元578年成立,木結構建筑企業)、池坊花道會(公元587年成立,傳授插花藝術)、慶云館(公元705年成立,溫泉旅館)。
另一方面,東京商工調查公司曾經發布了《日本創業超過100年企業實態調查》。調查顯示,在這些百年企業中,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占比高,分別是47.3%和27.2%,其余如旅館、餐飲及娛樂等服務業和地產業(含地產租賃)各占7.5%、3.5%。從制造業的具體行業看,是食品制造,其次為化纖工業,再次為家具、日用陶瓷制造等,總之是以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行業為主。
這一連串的數字都說明,日本人在傳承和堅守方面是如何了得。人們不禁會問,日本人是如何做到的?根據筆者的分析,日本的“百年老店”多,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日本是一個喜好世襲的國度。這種世襲傳統對國民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可謂深入骨髓。因此,日本人在家族和家族企業傳承方面,也有著強烈的世襲意識和愿望。子承父業,長子接班,在各行各業普遍存在,天皇如此,政治如此,企業如此,就連寺廟(主持可以結婚生子)也是如此。可見,這種世襲的傳統是“百年老店”得以維系的重要精神力量。
其次,日本人擁有嚴謹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好工匠首先必須學會專注于某個方向,專心干好當下工作,不受外部的誘惑和影響。然后,樂于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持續改善自己的技能,享受產品和工藝在研磨中不斷升華的過程。
日本的社會氛圍和國民教育也在不斷強化規則意識和執行意識,人的反叛意識得以有效抑制,因此能夠更容易地培養出“干一行愛一輩子”的工匠。由于工匠精神和世襲制度的相互作用,使得許多家庭小作坊、手工業者、小店得以代代相傳。
當然,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人員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產業和企業競爭模式正在改變,關于工匠精神和“百年老店”未來發展的話題也許需要重新被審視。
二、這些百年老店為啥不行了?
夏普、東芝、松下、尼康和索尼等都是著名的百年老店,紛紛傳出負面消息。媒體上又有一些專家開始了各種解讀,如日本“百年老店”大面積虧損,是因為日本企業終生雇傭制出問題了,人變懶惰了,加班耗時間之類的,顯然這是片面的。筆者在日本留學六年有余,又在理光深圳公司工作多年,對日本人和日本企業的問題了解很多,筆者看到的日本企業,歸納起來存在這樣幾方面的問題。
1 、戰略能力低下
日本人愚直敬業,只懂得埋頭拉車,不懂得抬頭看路。日本人關注細節是出了名的,在戰術上可以做得爐火純青,但在戰略能力上實在缺失太多,這也許和島國局限、工匠精神等有很大關系。
大到國家、小到企業都是如此,歷史上有許多實際例子可以體現這一點。比如,80年代的日本制造業和經濟發展如日中天,大有將美國取而代之的勢頭。但日本人開始迷戀其高超的模擬技術,而對美國的數碼技術嗤之以鼻,以至于在技術路線(戰略)選擇上犯下了致命錯誤。又如,豐田汽車的做工要比大眾汽車好得多,有句話叫“開不壞的豐田,修不好的大眾”,但是由于戰略布局上的差距,豐田在中國的銷量還不及大眾的一半。
2、 擔當精神缺失
在二戰后崛起的日本大企業中,創業家如今已經離世,而且絕大多數企業由經理人接班。這些經理人基本沒有創業家的激情,上位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面對世界范圍內競爭對手無畏挑戰的時候,往往顯得魄力不足,患得患失,手足無措。
夏普經營層不僅經營上無所作為,而且在和富士康交涉中也是優柔寡斷,患得患失。東芝等大企業高管為了掩蓋經營虧損,不顧誠信原則,鋌而走險,對財務進行造假,更是經營者缺乏擔當精神的突出表現。有媒體報道,鴻海派駐夏普的總裁戴正吳先生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在夏普創始人早川德次塑像前駐足凝視數分鐘,重溫創業家精神,夏普管理層和員工被深深觸動。
3 、 信心出了問題
一方面日本國內市場規模有限,很難支撐日本大企業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日元對美元匯率受制于美國,多數時候自己說了不算,總是起起落落,對大企業產品出口造成負面的影響,極大地削弱了日本企業在全球貿易中的市場表現。
再加上日本政府在海外的影響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企業家的信心,令他們做起事來擔驚受怕,畏首畏尾。在中國辦廠的日本企業代表,絕大多數就如祥林嫂一般,數十年都在念叨中國的國家風險,這是何等的缺乏自信。
4 、 速度出了問題
日本人工匠精神了得,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對產品質量追求極致。這本來是好事,但當今的數碼產品不同于過去的模擬產品,競爭的焦點已經不限于不斷優化的工藝能力,更需要日新月異的顛覆式創新,所以速度往往是致勝的關鍵。
工匠精神的一個致命缺陷就是沒有速度。今天的日本大企業之所以困難,而且以后還會越來越困難,原因在于世界變化太快,而日本企業卻變得太慢。極端地說,工匠精神束縛了大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快速反應能力,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除此之外,還有諸如日本已是高福利社會,社會階層固化,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社會失去活力,國民缺乏斗志等。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了日本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在未來全球化競爭中將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反之,中國企業背靠國內大市場,將積蓄越來越強的爆發力和競爭力,加上超強的創業家精神和快速反應能力,超越德美日企業,肯定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