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系統進入國內的時間不長,但在短時間內,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自己的摸索研究,使得MES在國內的應用發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國內企業為了提高競爭力,紛紛施行信息化管理,MES系統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意義非凡。那么生產型企業如何判斷是否要進行MES系統應用呢?
首先,如果現有的管理系統已經無法完成生產管理的廣度和深度,就需要MES系統來對生產需求進行完善和提高;
其次,對于行業法規追溯有要求,流程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需要和滿足制造企業精細化管理的標準,這些都是企業需要進行MES應用的信號。
但是不同的行業,MES應用的特點都各有不同,互相間可以借鑒,但是無法照搬。比如,鋼鐵、冶金、化工、煙草、芯片、電子組裝(SMT)、制藥、食品飲料等行業需要從自動化系統、DCS或PLC系統向上延伸;而機械行業更關注高級生產排成,因此要自上而下為主,從企業級應用向車間級應用延伸;汽車行業由ERP應用深化和推行精益生產雙重驅動,整車廠應用較多。
MES系統雖好,畢竟成本較高,而且是一次企業管理系統的更新換代,其建設周期,培訓成本等都需要企業在應用前就做好完善的規劃,因此要根據企業的特點和需求來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制造流程比較簡單,或者以制造外包為主,同時車間數量很少,可以在ERP基礎上做一定的二次開發,集成數據采集功能,不一定需要上MES系統。是否實施MES的關鍵在于企業是否需要,以及是否有能力將管控粒度細化:從天到小時、分鐘,是否要從班組管到個人,是否要從產線管到工序等。另外,純離散制造企業實施MES的難度更大。離散行業和流程行業企業實施MES的難點不同,數據采集方式不同。如果要應用APS進行排產,則對基礎數據的要求更高。
效率科技研究表明,用戶尋求證明MES實施合理性的十大要素是:降低成本,提高流程效率,增加生產,改進調度和規劃,提高質量,改善協作,實施法規遵從以及減少停機時間。但是,由于特定的應用,行業或公司要求,存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