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生產只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起點,而MES則是基礎。在數字化、智能化已經成為趨勢的今天,一些公司動輒就以自動化為口號,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連MES、Traceability都沒有上線,實現數字化基本是遙不可及的。
談到MES的問題,劉建平表示中山雅特生一開始在上線溯源系統的時候,還沒有MES的概念,只是為了解決當時企業的問題,現在企業內部也不叫“MES”,而是叫“eTrace”。
他說MES現在炒得很熱,也被賦予了很多定義,大家比較認可的解釋是“生產執行系統”,但這個范圍是很廣的,不能簡單理解為是ERP在生流程控制方面的一個延伸,或是生產設備的巡檢、保養系統。以中山雅特生為例,Traceability系統從2008年上線至今,也是在慢慢優化升級,2012年系統升級到2.0階段,從1.0到2.0的區別就是可以更好的應對不同客戶提出的要求。但中山雅特生并不認為自己已經做好了MES,而是仍在逐步完善的一個過程。
企業無論是上MES也好還是其他的信息化項目,都要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不能為了上MES而上,盲目開發,要充分考慮公司的實際業務需求。中山雅特生開發新功能的前提只有一個:業務需不需要?
尤其對于一些中小型制造企業,成本控制很重要。以設備標識為例,傳感器和條碼都可以滿足業務需求,費用卻相差甚遠,企業不能為了追逐潮流,而選擇超前于企業可付出成本的方案。IT是一個滿足企業需求的平臺,應該是隨著企業的發展而逐步完善成熟的,當業務需求單一的時候,IT系統夠用就好,單純追求的平臺的體系化、系統化,而罔顧企業的發展需要,只會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數字化浪潮下,企業為了更好地應對可預期的數字化沖擊,需要構建一個新的合理的運營模式,但在轉型之前,要對企業進行充分的評估,當現有的設備、流程、模式運轉的很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時候,簡單粗暴地進行數字化轉型,一昧的追求“高精尖”,并不是明智的選擇。就像劉建平在采訪中不斷提及的一樣:“中山雅特生只根據業務需求去做,我們不跟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