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概念興起,沒有預兆的鋪天蓋地而來。“實體4.0”也隨著出現,各地爭相推出所謂的工業4.0示范基地。
工業4.0 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方向:工業4.0=智能工廠+智能制造
而所謂的4.0其實是2.0--一條自動化生產線生產一種兩種產品(大批量生產的產物),當然還是有些不同的,比如就是設備比2.0的先進,還外加了點網絡連接。
4.0概念推動了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但系統化的4.0模型遠還沒形成,什么樣的系統才是4.0模式,不妨從各個角度解讀和遐想一下。
一 、市場的4.0
4.0 首先是市場的4.0,即圍繞定制化需求,所有不是以滿足4.0需求的內容都不能稱之為4.0;
二 、技術的4.0
4.0不是簡單的自動化,而是人工智能的自動化,人工智能是機器學習,機器能夠自動適應生產不同的產品,提供不同的服務,而不只是生產一兩種產品的死設備;
移動互聯網技術是人機整合的重要模式,是4.0的重要媒介工具。
三 、生產方式的4.0
與定制化需求配套的是智能制造,將技術、設備、流程有機整合以滿足定制化市場需求,某種程度上,制造模式是工業4.0系統的體現。
而4.0必須以3.0的精益生產為基礎,因為滿足定制化需求的基礎之一是快速交付,精益生產的核心就是在多品種、小批量需求模式下縮短交付周期。除非3D打印技術大量普及,否則沒有精益基礎的企業談4.0就是妄想。
四 、商業模式的4.0
從商業模式的發展看,共享經濟可以定義為4.0模式。共享經濟一方面是滿足定制化需求,另一方面是改變了過去商業購買擁有權的模式,而只是采購了使用權。徹底改變了過去的商業模式,降低生活成本,豐富人類生活。
五 、能源的4.0
通常把綠色能源定義為4.0,其實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把能源互聯網定義為3.0,筆者就大膽定義宇宙能源為4.0。宇宙虛空中充滿著能量,如果能實現能量的自由轉化,就可以源源不斷、隨時隨地利用和轉化能源。
不是不可能,人體就是能源轉化的好設備,未來大量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后,人類的使命就是研究生命本身(21世紀為生命科學時代),生命轉化能源應該是奧秘之一。
六 、人類生活的4.0

從滿足人類生活需求的層次看,現在的經濟已經讓我們的生活非常便利了,下一個階段生活的追求將回到生命的本來意義--體驗愛、自由、喜悅,未來所有商業模式將圍繞“快樂”,而文化是核心,中國傳統文化是實現快樂的核心。
七 、社會發展的4.0

小時候我們信仰共產主義,長大后共產主義成了一個笑話,這兩年共產主義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經濟高度發達,同時隨著精神世界的豐富,大家對物質需求的定義會逐步回歸本質:滿足身體、生活的基本需求。現代經濟足于解決全人類的基本需求。共享經濟搭起了橋梁,共產和共享就一字之差,當共享經濟高度發達之時,不擁有產權意味著擁有更多。
工業4.0有五大特點:
1、互聯: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數據:使產品數據、設備數據、研發數據、工業鏈數據、運營數據、管理數據、銷售數據、消費者數據共享互連。
3、集成:利用相關技術集成通過CPS形成物聯網,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服務與服務之間互聯,實現高度集成。
4、創新: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到模式創新,再到業態創新,最后到組織創新
5、轉型:生產更加柔性化、個性化、定制化。
工業4.0涵蓋九大技術領域: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工業機器人、3D打印、工業網絡安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和知識工作自動化。
德國靠裝備,日本靠人才,美國靠數據,中國靠什么?
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日本,精益生產;中國,中國制造2025;提法不一,本質相同,強大制造,興國立本!
《中國制造2025》,這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計劃用十年時間步入制造強國行列,就像《中國制造2025》開始的第一句:“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基本思路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計劃在2020年著力形成15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第二,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認為中國式創新整體仍處于漸進式追趕過程當中,跟跑、并跑、領跑并存,在少數領域處于領跑狀態。德、美、日等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從引進模仿到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升級,實現趕超必經的過程,很難逾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制造業的發展與創新還面臨著許多重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