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先后于2012年2月、2013年4月推出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先進制造理念,而我國為了適應全球經濟發展新形勢,也適時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一系列戰略計劃。其實,不論是“互聯網+”協同制造、“中國制造2025”,還是德國工業4.0以及美國先進制造業,大家的目標都是相同的,就是“智能制造”。
很多人認為,智能制造更像是國家工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和藍圖。概念如此大,又仿佛離我們非常遙遠。怕了?非也!
目前中國有450萬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在未來10年或20年,至少有20%的企業要轉型成自動化、智能化生產。
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科技的變現周期真的很短:智能手機出現到普及不過10年,馬斯克的火箭回收計劃從見報到技術成熟不過2年,每次科技的飛躍我們都是直接受益者。
所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智能制造呢?況且這是全世界通力合作的“小目標”。我們相信智能制造實現過程中,每一個為之奉獻的從業者也一定都會成為受益者。
“木業智能制造”該如何落地?
作為SMT檢測設備及MES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今天我們想結合木材加工行業的現狀,與大家聊一聊木材加工領域的智能制造。
很長一段時期內木材加工企業具有以下特點:原材料特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多樣性和定制化,生產效率低,會影響產品的生產成本,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現狀亟待改變。“木業智能制造”,聽起來似乎有些遙遠,其實并不復雜,下面我們來為大家解鎖。
智能制造是整個產鏈的智能化,是以產品的生命周期來劃分,如采購、物流、生產、安裝、維護等,每個企業都會處于其中一個或幾個環節中。我們以生產環節為例,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正如“實現小康的前提是脫貧”,那么木業智能化的前提就是生產自動化,當然自動化≠智能化。
模塊化管理、機器換人、互聯互通,是智能化生產的三個基本環節。
模塊化管理
模塊化管理是指將木材備料和成型加工分成獨立的模塊(油漆和包裝環節類似),根據管理者要求,軟件也需要建立相應的架構。
模塊劃分降低了智能化生產的難度和投入。例如實木備料與成型加工可劃分成獨立的模塊,選擇一個模塊布局。
機器換人
人員管理和設備管理的區別大家都知道。人員需要每月定時開支,工作時間限制大,并容易受到很多因素影響;而后者一次性投資可全年無休。
很多人可能擔心整廠機器換人在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其實,機器換人的方式可以有多種,企業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制定適合自己工廠的減人投資目標。
在決定產品質量的關鍵環節采用機器換人,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傳統工藝要求工人必須熟悉料單、手動測量、人工計算等,才有可能實現高出材率的方案。而現代設備主要技術工作基本都由計算機及配套優化軟件來完成,所以只要工人進行一些簡單的輔助性工作就可以了。
機械性搬運等環節采用機器換人。在設備的上下料環節可以用機械自動上料代替人工上料,從而減少人工,降低勞動強度,使人騰出時間對質量進行檢驗。
以單臺高速設備替代多臺低速設備。減少機器的數量,同時就意味著減少人工,減少刀具的使用,減少空間占用,降低能耗等。
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用設備的新技術減少工序。例如直拼技術,寬板經縱向剖分成窄條后,不用進行四面刨光、修邊等,而直接進入拼板工序。該技術不單減少了人工,還節省了木材的刨光量。
互通互聯
互通互聯是指以設備為載體,通過軟件與網絡連接實現智能化管理。
生產管理軟件的作用不可忽視,BOM生成、提取,指令CAM的派發、反饋管理MES,以及與辦公室ERP的對接等。